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报刊 > 正文

萧山市地方性法规后评估将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地方立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015-04-22 19:13:04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萧山市地方性法规后评估将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地方立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城市居民低保按月计算,而农村居民却按年计算,且前者参照失业保险金标准,后者参照国家绝对贫困线,这显然不利于城乡低保同步协调,同时,贫困线已不设置,这个条款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这是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对《萧山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立法后评估发现的问题,这一条款,有望修改。早在2006年,市人大法制委就牵头开展了地方立法质量后评估和地方立法质量评价体系两项课题研究,并于2010年委托市级相关部门对两部地方性法规进行了后评估试点。今年,市人大常委会正式踏上立法后评估之路,历时半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3部地方性法规的后评估工作,并探索立法后评估制度,《萧山市地方性法规后评估办法(草案)》已完成,我市的立法后评估将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立法后评估与时俱进

    目前,地方性法规体系已较为完善,但每部法规实施一定时间后,其效果究竟怎样,制度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还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部法律或者法规的质量,也要在现实中进行“体检”。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宋茂荣说,立法评价应紧跟在实施后面。
    说干就干,今年2月22日,《地方性法规后评估工作方案》出台,标志着我市立法后评估正式启动。该方案指出,综合性评价相关法规,并提出修改完善建议,为今后法规修订打下基础;通过后评估,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地方立法;探索后评估方式,为推动后评估走向制度化、常态化打好基础。
    接着,由市人大法制委、相关专委会、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法制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组成后评估领导小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洪任组长。
    4月9日,郑洪在市人大地方性法规后评估启动会上表示,立法后评估既要做好实效调查和分析,还要做好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和分析。

针对八个方面评估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确定对《萧山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萧山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萧山市公路路政管理条例》这3部法规开展后评估工作。
    之所以选择这3部法规,宋茂荣说:“这是第一次以市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开展的后评估工作,3部法规既有实施性,又有创制性,既有经济管理领域的,又有社会民生领域的,具有代表性,有利于后评估目的的实现。”
    虽然评估对象有了,但应选择什么样的评估体系作为评判的标准?最适应的评估方式、方法是什么?
    经研究,评估领导小组认为,应围绕法制统一性、制度设计和权利义务配置、地方特色、可操作性、技术规范、执法司法适用性、社会效益、公众接受度8个方面进行评估,而每一个方面又设置了若干评估内容,既全面评估法规,又突出对关键制度的重点评估。
   就评估标准而言,除了检查该法规是否符合上位法等合法性标准,以及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原则等合理性标准外,还将系统评估其可执行性,是否明确、简便、易于操作,以及能否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实施后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公众的反映,实施成本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等。
    此外,还将评估该法规与同位阶的其它规章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各项规定之间是否协调、衔接,法规概念界定是否明确,语言表述是否准确、规范、简明,逻辑结构是否严密,是否便于理解和执行等。

形式多样多头并进

    仅有半年多的时间,还要高质量地完成3部法规的后评估,对于后评估工作小组有限的成员,无疑是一种挑战。
    分头行动,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组建了3个评估团队,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教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市人大代表、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等组成调研组,分赴有关区县和部门实地调研,并专题访谈,详细了解法规的实施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处处长李媛说:“3个小组深入基层,与管理相对人、普通群众面对面交流,随机抽查行政机关办理的案件,召开了30多场专题座谈会,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比较客观、全面地掌握了法规实施的相关情况。”
同时,评估小组利用网络、信函、传真、新闻媒体、街头问卷等各种形式,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如在评估《萧山市公路路政管理条例》中,针对区县路政管理机构、企业和个人、执法人员设计了三套调查问卷,采取定向发放、单位组织填写、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先后对25家路政管理机构,2550名服务对象和750名基层执法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了5000余份调查问卷,获取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受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6个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就本地区贯彻执行3个法规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立法后评估让执法部门、其他社会组织、人大代表、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法规管理的相对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法规,也促进了人大立法工作进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