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清理烘干后的花椒
本报记者 郭小勇 文/图
眼下正是花椒采摘时节,走进金峰镇青橙村花椒基地,浓郁的花椒香味扑鼻而来。
“我昨天摘了100多斤,挣了100多元,今天还要搞快点,再多挣一点钱。”“哪个比得赢你,你是‘三只手’。”花椒地里三五成群的村民一边忙着采摘,一边开着玩笑,寂静的小山村不时响起村民们会心的笑声。
“我们心里高兴才笑。”村民张先琼笑着告诉记者,自从村里规模种植花椒后,他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心情一天比一天舒畅。
张先琼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几年前,村里大多数村民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哪里还笑得出来。
“出门全是坡,地有巴掌大,种下三大坨,穷得抠脑壳。”从村民们随口而出的顺口溜里,记者仿佛看见了村民当初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画面。
正因为地理位置不好,耕作条件又太差,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年人无力耕种,久而久之,原本不多的土地长满杂草荒芜了。
土地荒着一点收入都没有,留在家里的老年人就靠在外打工的子女寄钱回家维持生计,所以他们特别希望村里能像其它地方一样发展规模产业,让他们也能在家门口挣点钱。
2010年,曾经当过兵、在外打拼过又想带领村民致富的青橙村本地人何世海通过考察,决定流转村里的荒山荒地种植花椒,让村民盼望多年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开荒、种苗、除草、施肥……每一样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这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机会。
“自从我们村种了花椒后,我就在基地当管理员,每年有1.5万元工资,比种庄稼的收入多。”今年63岁的村民徐万学告诉记者,他和老婆在基地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向子女要一分钱了。
“我们基地平时需要二三十人,在采摘、施肥用人高峰期需要六七十人。”何世海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在他这里打工不但包接送、包吃,每天还能挣到60—80元不等的工资,一年下来他仅工资一项就要支出30万元。让村民笑开怀的不仅仅是这一份工钱,还有每年几百上千的土地租金。
“以前这些土地荒着一分钱不值,现在每亩每年能领到300元左右租金,加上打工的工钱,日子是越过越宽松。”村民徐万军说,他没有什么技术,只在采摘花椒时帮着剪下枝,但一年也能挣两三千元,加上土地租金,够他老两口开支了。
据了解,青橙村花椒基地1000多亩土地是从当地20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来的,这200多户村民每年仅土地租金一项户均就有1000多元。
“又要吃饭了哟。”中午时分,在地里采摘花椒的村民陆续回到花椒加工房准备吃午饭。过秤、记账、领钱……村民满脸绽放着如花的笑容,他们的生活就如同花椒的香味浓郁而醇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