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峰镇干净整洁的街道(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郭小勇
前不久,我区各镇乡街道2016年度环境综合整治评比结果揭晓,金峰镇再次摘得二类镇乡一等奖殊荣,这也是该镇连续4年荣获一等奖。
与云阳县接壤,人口只有2万余人的小镇,为何能在这项攻坚克难工作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网格化管理 卫生无死角
四周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河流沿着集镇缓缓流过,干净整洁的街道两边车辆停放有序……在金峰镇,整个集镇十分干净、整洁、清爽,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这样干净。”“住在这么干净的地方安逸得很。”一见到记者,居民们就自豪地说了起来。
“短短几年时间,全镇环境卫生就达到了现在的水平,这与我镇推行网格化管理密不可分。”金峰镇环保所所长陈超介绍,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之初,他们镇与很多镇一样,遇到过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保洁不彻底等问题。为此,他们以问题为导向,推行网格化管理,层层落实责任。
金峰镇除了接受区、部门的一二级网络管理外,还在镇级层面成立了1个三级网络,村和社区层面成立了7个四级网络,村民小组层面成立了64个五级网格,每个网络落实专人和专门的经费进行管理,确保环境综合整治触角延伸到全镇每个角落,每件事情都有人做。
“每个网格负责人必须对所管辖的环境卫生负责。”陈超说,64个五级网格将全镇64个村民小组全部包含在内,而且每人的责任更加明晰了,就再也不会出现相互扯皮、漏扫、不扫的情况。
门前搞三包 群众全参与
在不少居民大门上,记者看到贴着“最清洁”标识。实行“门前三包”,每月定期评比,是金峰镇调动居民参与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
“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的持久战,得不到广大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就举步维艰。”对此,金峰镇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并定期评选清洁户,让每个居民都变成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人。
每天早上起床后,金玉社区居民胡国富除了将自家门前卫生打扫一遍外,还顺便帮邻居家扫一扫。自从邻居一家外出打工,他就自愿担起邻居家的“门前三包”责任。
“现在这条街到处都干干净净的,总不能因为一两家影响整个环境。”胡国富说,帮着扫一扫是举手之劳的事,四周都干净了,大家住着才舒服。
“现在居民非常看中每月的评比。”陈超说,他们每月的评比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奖励,但居民参与性很高。有的要是被取消了“最清洁”荣誉,还会问是什么原因,以便进行整改。
“挨着住的都贴着‘最清洁’,我家没有多没面子哟。”一姓吴的居民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家门口由于堆了一些东西没来得及清理,被取消了“最清洁”荣誉,让他十分不好意思。通过整改后,他第二个月又拿到了荣誉才松口气。
“现在大家的积极性与前些年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超说,现在居民人人都是“保洁员”,哪里不干净就会主动打扫。谁要是乱停乱放,他们都会出面制止。
制度管理严 执行力更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如果说群众参与是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那么党员干部的重视则是关键。
环境综合整治中,金峰镇通过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压实镇村两级党员干部责任,让他们把工作记在心里、抓在手里。
据了解,金峰镇政府与有关镇属部门、各村签订了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书,对大家要做的工作、要实现的目标、如何进行考核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金峰镇还由镇主要领导牵头,以五级网格为基础,定期不定期对全镇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要求相关人员及时整改。
“我们还将各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情况与他们每年的整治经费挂钩。”陈超介绍,对于那些工作做得不到位的,不但要被谈话,还要被扣除部分经费。他们每季度还会对各村(社区)整治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将用于年终目标考核。由于严格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这也是他们镇环境综合整治能连续多年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