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小勇
交通闭塞、没有增收项目、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差,让金峰镇中山村、大义村、青山村成了市级贫困村。
近年来,金峰镇立足“精准”二字,以补齐短板为抓手,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让三个村旧貌换新颜,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不少贫困户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
位于大山深处的大义村,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绝大多数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仅仅依靠一亩三分地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生活一日不如一日,不少人就陷入了贫困。
“交通不方便,卖点农作物都得靠人背出去。”“一直想在家发展点产业,但路不通,做什么都不方便,只能是想想而已。”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成了村民脱贫致富最大阻碍。
“不仅仅是大义村,中山村、青山村也都因为进出道路不畅,产业发展不起来,才成为市级贫困村。”金峰镇扶贫办主任贾绍文告诉记者,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要让三个村脱贫摘帽,得从修路入手。
说干就干,在金峰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扶贫帮扶团各成员单位的鼎力帮助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修路建桥战役在金峰镇悄然打响。
两年时间不到,金峰镇就硬化了村级公路15.5公里、新建道路1.9公里、整治道路18.5公里。如今,金峰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村民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除了修路,金峰镇还整治了山坪塘59口、整修渠堰1公里、新建整修人饮池10处,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公路通百业兴
初夏,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青山村李子树漫山遍野长势喜人,大义村数百亩栀子花染白山坡,中山村红心柚与玉米苗竞相生长……随着进出大山道路打通,金峰镇三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
“三个贫困村海拔高、面积大,这些以前发展产业劣势,现在随着交通、水利等设施改善,变成了发展中药材、干果的优势。”贾绍文说,现在不仅是村民发展产业的意愿越来越强,就连一些业主、公司也开始来流转土地规模发展产业。
据贾绍文介绍,目前,中山村已发展大枣400亩、秋桃300亩、核桃400亩、红心柚400亩、晚熟李子160亩;青山村发展核桃550亩、枳壳400亩、清脆李200亩;大义村发展药用栀子花300亩、核桃550亩、脐橙100亩、枳壳100亩。三个市级贫困村都达到了产业发展1000亩的标准。
贾绍文说,有了这些“摇钱树”,村民脱贫就有了保障。
产业让群众受益
近些年,一些村发展起来的产业由于无人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导致成了摆设。
“一定要让产业长足发展,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金峰镇吸取了其他地方教训,结合本地实际,创新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产业发展与村民利益直接挂钩,形成了“产业有人管、效益共分享”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我们村这300多亩药用栀子花就是一家公司栽种的。”大义村村民杨云对记者说,公司入驻发展药用栀子花基地,不仅让他们原本荒着的土地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而且村民在基地打工也能挣到一份工钱。
“我们还将村里1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到公司,每年能得到公司利润10%的分红。”贾绍文说,公司效益好了,大家就会分到更多的红利。
“我们还鼓励有能力的村民发展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产业,带动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贾绍文说,对于在政府引导下一些村民自行发展起来的产业,他们也将引导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或者引进业主承包管理,加强对这些产业的管理。
基础设施有了大改善,村民收入有了保障。自从实施精准脱贫以来,2015年,中山村摘掉了贫困帽。2016年,青山村和大义村也摘掉了贫困帽。金峰镇已有近2300人顺利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