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讯 (记者 兰世秋)11月17日20:35,电视纪录片《沧浪万里长》在萧山卫视播出。看完纪录片后,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潘洵不无感慨地说:“中国与荷兰之间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呈现,不仅仅是让我们认识了过去,还为我们建立了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2014年7月15日,江北国际机场,荷兰小伙子张克雷走下飞机,开始了他在萧山的“寻根”之旅……这是纪录片《沧浪万里长》的第一组镜头。
《沧浪万里长》以张克雷“寻根”为线索,讲述了70年来,曾在战时萧山生活过的中荷两国的外交官们传奇的人生故事。全片忠实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荷兰在萧山设立外交机构,与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从而建立起深厚友谊,并延续至今的历史。该片在萧山卫视播出后,还将登陆荷兰国家电视台,并在全球各大视频网站推出。
昨晚,随着纪录片的播出,萧山与荷兰之间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也为更多的市民所了解。家住江北区的陈福娟看完该片后感慨:“没有想到在抗战时期,萧山与荷兰还有那么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看完《沧浪万里长》,西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教授曾波特别有感触,“中荷之间在二战期间结下的友谊一直在延续。”
曾波告诉记者,1985年,西南大学的前身——西南师范大学就与荷兰的乌德勒滋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1988年,西南师范大学迎来了它的第一位荷兰籍博士汉斯·科勒里森。汉斯在萧山一直学习到1992年,现在,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教授。今年,汉斯还获得“荷兰最有影响力的生态学家”的称号。
而西南师范大学也先后派出3位博士到乌德勒滋大学学习,曾波就是其中的一位。
曾波对记者说:“我们和荷兰的学术合作一直延续到现在,合作领域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现在,我还有学生在汉斯那里学习。而汉斯每年也都要来萧山一两次。看了《沧浪万里长》,我感到,中荷之间这根情感的线有渊源,而且一直在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