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3月17日,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的士兵们里应外合,用计夺下了丰都城,并一鼓作气把城内的北洋军赶到了城外的大河坝。突然,一股暗藏在右侧的敌人,疯狂地向他们射击过来。当刘伯承回头关照一个士兵的时候,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颅顶。可他不顾伤痛,仍然顽强地挥舞着指挥刀,继续向前冲锋。而这时又一颗子弹,从他右侧太阳穴射入、又从右侧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流血不止。
丰都一役,有力地支援了蔡锷护国军在川南的决战。但身负重伤的刘伯承,却不能再继续同部队一起行动了。而且,经此一战,重庆当局也开始在各地悬赏追捕刘伯承。他几经波折,才从涪陵来到重庆。避难途中,刘伯承一直用的是化名。别说去医院接受持续治疗,就连偶尔冒险去医院看一看,也只能说是别人在玩枪时不慎走火,受的误伤。
由于中断了治疗,刘伯承的眼伤日益恶化,若再不尽快动手术剔除眼眶内的腐肉,后果将难以想象。所以,他这才到处联系,终于在临近1916年年底的时候,在重庆临江门外找到了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大夫名叫沃克,是一位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军医,经验十分丰富。
在仔细检查了刘伯承的伤情后,大夫发现他的伤势十分严重。而眼眶这个位置,由于内部的血管、神经都非常复杂,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所以,沃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慎重地作出了手术方案:实行全身麻醉;先作好输血、输氧等各种急救准备。手术的头天下午,沃克来到刘伯承的病房,征求他对手术方案的意见。
刘伯承看完方案,对其它各项都较为满意,但唯独对施行麻醉一事犹豫难定。他问沃大夫:“打了麻醉药,日后对大脑神经功能是否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沃克是一位极为尊重客观事实的医师,对于未知的情况,他很难做出明确的回答。
刘伯承静静地凝思了一阵,慎重、恳切地向沃克大夫提出了一个要求:手术不用麻醉。听完刘伯承的要求,即使是像沃克这样一位对于各种病状早已司空见惯的军医也不免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声嚷道:“不行,不行!不麻醉,这种手术我是不敢作的。万一发生了意外怎么办?”
见医生不肯冒险,刘伯承又再次坚定而恳切地说到:“沃大夫,请你放心好了。不管发生了什么意外,都不要您担负任何责任。”
可沃克大夫仍然连连耸肩,摇头说道:“真的吗?真叫人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真的。请你不要怀疑,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说话算数的!”刘伯承还想继续解释。恰巧,这时他的三弟刘叔禹来医院看他。在家里的几个兄弟中,刘叔禹和刘伯承的关系是最好的,他当时正在重庆的一家丝厂当工人。这边刘叔禹还没落座,刘伯承就忙喊道:“老三,你来得正好,这次沃大夫给我做眼睛手术,是我自己一再要求不用麻醉的。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不幸,全由我本人负责,与沃大夫没有任何关系。你记住没有?”
刘叔禹刚进病房,还没弄清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听他大哥这么说,只得一面点头,一面回答说:“大哥,我一定记住你这些话。”一面呆呆地望着沃克大夫。沃克想了一想,做出了让步:“刘先生,不全身麻醉,就局部麻醉吧。不然,你会痛得受不了的。”
“不用!一点都不用。”刘伯承仍然毫不相让地坚持着。
见刘伯承的态度坚决得近乎于固执,沃克也不好再说什么。“唉——”他长长地叹了口气,低着头又想了好久,才接着对刘伯承说道:“刘先生,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为止。究竟用不用麻醉,你我都再好好地想一想,好吗?”
想到人家医生也有自己的考虑,刘伯承只得含糊地回答道:“好的,好的。”沃克礼貌地和刘伯承握手再见。可他走到病房门口又回过头来,客气地招呼刘叔禹:“刘三先生,请你出来一下。”刘叔禹看看他大哥,见刘伯承挥手向门外指了指,便跟着大夫去了。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刘叔禹才回到病房。刘伯承一见他便迫不急待地问:“老三,沃大夫是不是叫你来劝我同意使用麻醉药?”
“是的。大哥。我求求你,就听大夫的劝吧,何必非要这样犟呢!”刘叔禹近乎于恳求地说道。
“哪里是犟嘛!你我同胞兄弟,难道还不了解我吗?”刘叔禹的话还没落音,就被刘伯承烦躁地,甚至可说是粗暴地挡了回去。“你们的好心我是完全理解的。不用麻醉做手术当然痛苦得多。但是,一个人被用了麻醉药,无论如何对他的大脑神经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后患。沃大夫自己也不否认。老三,你想过没有,要是我这次因为麻醉损伤了脑神经,失去了智慧,失去了思维能力,成为一个只能吃饭穿衣,不能为国家民族、黎民百姓出力效劳的废人。不,这算什么人?是行尸走肉!是社会蛆虫。”
刘伯承越说越激动,颈项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两鬓和鼻尖都冒出了汗珠。看到这一切,刘叔禹心里难过极了,他生怕刘伯承一激动弄痛了伤口,急忙劝阻道:“大哥,我说错了,请你不要生气……”
稍稍停了片刻,刘伯承又感慨地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战国时的孙膑被砍断双足后,由于他身残志坚,又有韬略智谋,后来还是率领千军万马,布阵用兵,克敌制胜。我这次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我救国救民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脑壳里的东西还在,今后,我还要为国为民出谋划策,带兵打仗!所以,无论如何我是不用麻药的。”
“只是那太痛了……”刘叔禹一想到大哥要不经麻药动手术,便有些不寒而栗。
“俗话说得好,长痛不如短痛嘛。只有忍得今日之痛,方能免除终生之痛啊!”说着,刘伯承斩钉截铁地吩咐刘叔禹:“老三,你去向沃大夫好好恳求恳求,千万请他不要给我用任何麻醉药物。他如果一定要坚持使用麻醉剂,我只好转到别的医院去医治了。”
对于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哥哥,刘叔禹实在是太了解刘伯承的脾气了。只要是他下定的决心,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所以,他只得找到沃克大夫,原原本本地转达了刘伯承的要求。沃克大夫被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深深感动了,同意了他不用麻醉做手术的要求。手术前,他又来到刘伯承的病房说:“我从欧洲到亚洲,为白种人、黄种人做过成百上千的手术,可是,像刘先生这样的,手术不用麻醉,我还从来没做过呢。”听沃克的口气,他显然还心有所悸。
“那就请你在我这个中国人身上做次试验吧!”刘伯承坦然地回应道。说完,便跟着大夫,轻松地走进了手术室。
手术开始了,沃克聚精会神地用他那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烂了的眼球割掉,然后,便开始精心细致地将眼眶里的腐肉一点一点地清除……
而自打手术开始,刘伯承的一双手就死死地捏住手术台的木脚。他强忍着钻心的疼痛,牙关咬得紧紧的,汗水从额头、鼻梁和全身的每个毛孔里迸涌出来,透过身上的衣服,把铺在手术台上的毯子全部浸湿了。然而,在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刘伯承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好不容易手术顺利完成了,沃克觉得自己都差点虚脱过去,他完全被眼前这个年轻人坚强的意志所折服:“刘先生,我真担心你会晕死过去!”
没想到刘伯承艰难地挤出一丝笑容,向他说道:“怎么会呢?我还一直在数你下了多少刀呢!”
沃克惊呆了:“是吗?割了多少刀?”
“72刀!”
听完刘伯承的话,沃克失声叫道:“上帝啊,你哪里是人,分明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时间,沃克大夫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颤抖着双手感叹不已:“佩服!佩服!我由衷地佩服刘先生的坚强意志和无比的毅力!”后来,沃克更是时常对别人夸奖起这位中国青年军官的勇敢,赞扬刘伯承“不是军人,而是军神!”于是,很快,刘伯承“军神”的美誉就在川军中广传开来。
经过半月多的精心治疗,刘伯承的眼伤痊愈了。沃克大夫又给他的右眼安上一只假眼球。接着,他就心急火燎地出了院,再次投入到他艰难曲折、上下求索的新征程。
(冉绢根据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提供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