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勇用脚丈量精准脱贫路
做好“贴心人” 当好“引路人”
陈善勇(左二)走访贫困户
本报记者 向萍 文/图
他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他肯于吃苦,在脱贫攻坚战中俨然一个“硬汉”形象;他用心用情,当好贫困户的“娘家人”;他一头扎进贫困村,用双脚谱写扶贫路上的一件件暖心故事。他就是区民政局驻紫水乡扶贫干部陈善勇。
贫困户家庭情况了如指掌
2017年9月8日,陈善勇受组织安排,以开州区扶贫工作团驻紫水乡工作队的身份,踏进了偏远山区紫水乡。当时扶贫工作队一行有5人,陈善勇虽然初来乍到,但他很快就进入角色。
“要想开展好扶贫工作,必须实现对象精准!”不管山高路远,不管困难重重,陈善勇带着一班人深入各村,对贫困户基础资料逐一核实,并采用“外围法”多方考证,力求贫困户基础资料真实准确。
“要想矛盾少,就要情况准,很多矛盾都是源于没有摸清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导致群众之间攀比造成的。”陈善勇开启“5+2”“白+黑”工作模式,放弃许多节假休息时间,全面下沉到村,多次对全乡所有农户进行逐一排查,尤其对辖区的特殊困难户。
“陈善勇经常到我家来,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72岁的花岭村9组贫困户余其和介绍,妻子常年有病,32岁的大儿子患了脑溢血后遗症,又得了肺癌,去年去世了;小儿子24岁,患有小儿麻痹症,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
“该享受的政策,必须全部到位!能帮到的措施,一定竭尽全力帮。”陈善勇通过实地走访,了解贫困户后斩钉截铁地表态。
“对象坚决要精准!”陈善勇通过严格执行识别程序,识别出全乡贫困户806户2857人。同时,按程序组织清除123名不符合识别标准的建档对象,大幅度提高了扶贫识别建档的精准度,夯实了扶贫工作基础,在区、市和中央的评估检查中,紫水乡无一错评漏评现象。
这些精准的背后,是依靠陈善勇的一双脚丈量出来的!
找准贫困户穷根因户施策
为了找准脱贫攻坚短板,陈善勇在第一时间跑遍全乡的村(社区),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时,充分做到“因户施策”“对准下药”。
“扶贫政策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用活用透!”这是陈善勇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陈善勇所在的扶贫工作队不仅有固定的工作机制,每天召开碰头会,还要形成书面意见建议,定期给乡里主要领导汇报。
“说实话,老陈一来,给我们乡扶贫工作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效果非常明显。”该乡分管扶贫的副乡长郭黎说起陈善勇就赞不绝口,“他不仅经验多、点子多,而且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靠‘实打实’赢民心,走出了扶贫好路子。”
2018年初,天元村村民针对村里的公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群众意见大。一时间,村里干群关系陷入僵局,多次调解处理,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陈善勇来到天元村,索性把“家”搬进了村里,每天天不亮就随着村民在田野帮忙,一边帮忙一边拉家常。村民挖地,他帮忙捡石头;村民收红苕,他帮忙捡进框……晚上,趁着夜色,他又走进村民家里,谈孩子学业、产业发展、增收打算等,聊着聊着情况明了、感情近了。
天元村村级道路的修建,陈善勇脑子里有了最实在的意见和方案。
去年10月12日,天元村柏元连接路正式挂牌施工,这条一直“连村不连心,连村不连路”的“老大难”,在陈善勇的真心真情付出下,得到了圆满解决。
“老陈是个实在人,一心一意帮我们村民,我们还有啥说的。”村民廖某曾经是闹得“最凶”的一个,后来成了最支持陈善勇的“粉丝”,还经常帮着陈善勇去做其他村民工作。
“人心都是肉做的,干部也是人,人家好心帮我们,我们还出难题,良心上说不去呀。”当陈善勇听到村民发自肺腑的这些话,他心里感到无比欣慰,这种被群众认可理解的获得感弥足珍贵,所有的委屈和艰辛都瞬间化为乌有。
一直以来,天元村饮水和灌溉存在问题。从去年8月起,陈善勇一直为此事奔波,跑山头、找水源、协调村民、收集意见,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终于找到水源地。
去年10月12日,区水利局专家来到现场,通过实地考察考证,确定修建中型水库,目前挖机已进场。
两年来,陈善勇在“强化基础建设,狠抓到户政策,打造带动产业”方面,出了不少“金点子”,这些“金点子”的背后,无不是他坚守一线,踏实寻来的结果。
陈善勇爱学习是出了名的,住在村里的日子,稍微有空,他就注重收集脱贫攻坚的“他乡之石”。扶贫工作怎样做?产业发展如何开展?如何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他考虑的问题。由于见识多、思考多、点子多,他成了很多扶贫干部的“师傅”,大家有啥疑难都向他请教。
“他满脑子都装着办法,简直是个‘百事通’。”工作队20多岁的年轻干部韦俊明、李伯海、郑宇都纷纷表示,这两年的扶贫驻队工作,他们从陈善勇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实,陈善勇的扶贫“金点子”不是天生的,而是他用实践总结出来的。
“陈善勇同志的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加上有责任心、肯付出,为全乡的扶贫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紫水乡党委书记周昌对陈善勇非常佩服和感激。
用心用情用力帮扶贫困户
2017年10月,对于花岭村贫困残疾户于治清来讲,算是遇到了他人生的“贵人”。
于治清今年25岁,患先天小儿麻痹症,虽然残疾,但智商正常。陈善勇多次走进他家,于治清从开始的不理睬、不说话,到简单应付,最后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还亲热地叫陈善勇为“叔叔”。
这位只读了初一的25岁小伙子,因为陈善勇的“家访”,改变了一生。
在陈善勇的帮助下,于治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拖着残疾的双腿不等不靠。2017年,他家收割玉米5000斤、花生500斤、黄豆300斤,还养了蛋鸡60只、生猪7头。
陈善勇成了于治清的“义务销售员”,经常联系亲戚朋友专门去他家购买鸡蛋、生猪、花生等。去年,帮忙销售各种农产品6000多元。
陈善勇了解到于治清爱好文学,喜爱看书,自掏3500多元,专程送去一台电脑,并联系传输公司,为于治清安装了宽带。
如今,于治清取的网名为“让世界变更好”。空闲时间上网看书学习,他已经写了一部近4万多字的小说,还经常通过微信跟陈善勇交流。
“我现在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开心,多亏了好心的陈叔叔。”于治清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
其实,在两年的扶贫工作中,像于治清这样的贫困户,陈善勇结识了很多,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还从精神上给予鼓励。
“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脱贫才是扶贫战役中的最好良药!”陈善勇说,这剂良药更能根治贫困。就是怀着这样的情结,他在扶贫工作中积极当好贫困户的“贴心人”“娘家人”。
龙溪村贫困户叶聂翠,丈夫常年卧床不起,婆婆又是精神障碍,陈善勇第一次去她家,临走时把兜里仅有的400元捐给了她。去年4月,陈善勇又从生产上进行帮扶,帮她家购置2头猪崽。
像这样的点滴暖心故事,两年里,陈善勇不知演绎了好多次。
“我们上辈子硬是积了德,才遇得到陈善勇这样的好人哟,多亏他帮我们一家子。”叶聂翠说起陈善勇感动得泪眼婆娑。
暖心的故事一桩桩,饱含着一位普通扶贫干部的真心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