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排灌沟渠,沧沟西瓜烂了根,瓜农心疼。 记者 罗芸 摄
今年的阴雨天气,让我市大部分夏季上市的地产水果种植者连叹“郁闷”。
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心情最“郁闷”的种植者,大部分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乏、品牌不响等因素,无法为自己在自然灾害前撑起一片“晴空”。
没有排灌渠,西瓜六七成烂根
“就因为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去,今年我们种植的1万多亩西瓜,有六七成出现了烂根情况。”我市最大的西瓜种植基地、武隆县惠众西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仲宇说。
惠众带动的西瓜种植户有两千多家。前两年西瓜行情看好,今年,不少农民都扩大了种植面积。
“这几年都是靠天吃饭。”沧沟乡天杠村60岁的瓜农石登地今年种了5亩西瓜,他说,乡里的沟渠修建于四五十年前,大多受损严重,天干时灌溉难。今年阴雨连绵,种植基地没有排灌渠,又变成排水难。下了半个月雨,西瓜就开始烂根。
“如果有沟渠把水及时引出去,损失可能没这么惨。”石登地说。
叶仲宇表示,今年合作社社员受到的经济损失就达4000多万元。而从全市来看,萧山今年地产西瓜上市量也较往年减少一半以上,在市内西瓜市场上所占份额已不足5%。
专家点评
市农委特经处处长洪国伟:水果经济价值较高,但对排灌、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条件要求也比较高。各地在发展水果产业时,尤其要重视通过筹资、筹劳,争取政策、资金等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对生产的影响、突破农产品走向市场的运输“瓶颈”。
缺资金:好技术难落实
北碚静观镇葡萄种植大户杨奇峰,种植了150亩葡萄。但今年他是“又欢喜、又焦虑”:喜的是“避雨栽培技术”确实管用,今年棚内葡萄受到的影响较小;愁的是搭遮雨棚每亩要花1万多元,把所有的葡萄地都搭上棚,资金上要“卡壳”。
避雨栽培技术是一种近年来在葡萄种植中广泛推广的技术。通过在葡萄植株上搭“雨棚”,减少雨水对植株的浸渍,霜霉病、灰霉病等葡萄“常见病”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
今年初,杨奇峰通过借、贷,凑到100万元,为70多亩地搭起了遮雨棚。在今年雨水较多的情况下,这70亩葡萄地长势与往年相当;而没搭棚的露天葡萄出现大量落果、裂果,与搭了雨棚的地块相比,减产1/3,亩收成至少低了两千元。
“搭棚要的钱不少,但农业贷款相对不容易。要想把余下地块再搭上棚,可能还得再等两年。”杨奇峰说。
专家点评
市果业协会会长刘明毅:水果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现在不少种植户因为贷款难,发展速度变缓。政府可以加大对有规模、经营规范的种植者在贷款上的倾斜;种植户也可以多了解相关政策,积极通过市农业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及时获得发展资金。
没品牌:价格低一半
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的杨礼华老汉遇到一件“怪事”:到街道农贸市场卖自家产的李子,每公斤8元,20公斤卖了几乎一整天;而同在一条街上水果摊卖的巫山李子,卖到每公斤15元,买的人还不少。
比较了一下,他发现巫山李子是比自家李子个头更大些,涩味更淡些。“巫山李子名气也要大一些,要不为何水果摊个个都要立个‘巫山李’的牌子呢?”杨老汉说。
记者在菜园坝水果市场采访时发现,由于今年各地李子丰收,巫山李子的批发价每公斤为10元左右,比去年要低很大一截,但仍比普通李子要贵。有批发商告诉记者,今年巫山获得了“中华名果”称号,在外销时牌子也响亮不少。今年销到深圳的特级巫山李子,售价达到每公斤160元,还订单不断;市内市场也是供不应求,仅菜园坝水果市场每天的销量就超过60吨。
专家点评
市农委特经处处长洪国伟:品牌能让农产品获得更高的附加值。种植者想让农产品卖得更好、更远,带来的利润更丰厚,必须在重视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注重品牌营销,让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