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滚动 > 正文

探秘国家宝藏之贾湖骨笛:8000年的绝响

2018-01-30 12:51:03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近日,在《国家宝藏》节目中首次出现了一对父子档守护人——蔡国庆、蔡轩正父子。作为著名的歌唱表演艺术家,蔡国庆守护的国宝自然也与音乐有关,这件国宝就是有着8000年历史的贾湖骨笛。

中华第一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多人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然而,在河南考古研究所和河南博物院珍藏有一批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骨笛,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制作精美,笛身上钻有7个圆形音孔,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堪称“中华第一笛”。

据悉,1983年至2013年间,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经过8次发掘,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其有5孔、6孔、7孔、8孔之分,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从简到繁,一脉相承,按其遗址分期和发展序列可分为3期:早期(距今年代为9000至8600年左右),骨笛为5孔或6孔,可吹奏四声和五声音阶;中期(距今年代为8600至8200年左右),骨笛为7孔,可吹奏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年代为8200至7800年左右),骨笛为7孔或8孔,可吹奏七声音阶和变化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贾湖遗址发掘的349座墓葬中,282号墓规模最大,随葬品多达60件。墓中的两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侧,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内侧,制作之精良,音质之优美,都堪称贾湖遗址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经专家分析,骨笛并非是入土时折断,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损坏。耐人寻味的是,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用细线连缀,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

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早2000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这一批精致骨笛,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8000年前。

远古之音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该骨笛磨制精细,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7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就有雌雄笛的传统。

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形。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专注研究民族乐器的萧兴华老先生的学生杜佳慧就用贾湖骨笛的复制品演奏了一曲《小白菜》,空灵的声音令不少网友直呼“震撼”:“厉害了,虽然是仿品,但没想到骨笛真的能吹出音乐。”

骨笛悠悠,遗韵犹在。8000年前,贾湖人用骨笛吹奏什么样的音乐我们无从知晓。虽然乐曲有所不同,但这是8000年来,作为后人的我们,第一次听到来自远古祖先的声音。

未解之谜

贾湖遗址是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文化被称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这些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奇异管子,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甚至中华文明史。经过科学检测,发现这些骨笛由鹤类的尺骨制作而成,并且深埋地下已有9000年左右。

多年来考古界、音乐界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但专家仍提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谜团。

贾湖骨笛早期遗址距今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骨笛上音孔直径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时代,古人是用什么材质的钻孔工具,才能钻透坚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国人的数学知识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上?虽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个,但实际上,贾湖先民不但能够熟悉从1到10的差别,而且对于数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灵活运用。要在丹顶鹤尺骨这样不规则的异型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合理的音高排列,而且需要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加以考虑和计算。

据考证,在早、中、晚三期的5支骨笛中,早期的341号墓的1号笛、中期的282号墓的20号笛、晚期的253号墓的4号笛等三支骨笛,都有为了确定孔距而留下的计算刻度。其中282号墓20号笛是用钻头轻点后留下的痕迹,在实际钻孔时,再作校正,在开第七孔时,先开一小孔,经过人耳的审听,发现此孔比实际需要的音略高,于是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再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经过测音,6孔至7孔的音距为178音分,与小全音的音分数182音分只差4音分,而这4音分却是一般的人耳难以辨别的。而7孔至筒音的音距为250音分,与纯律增二度275音分也只差25音分。由于校正了第7孔的位置,使6至7孔的音距接近了小全音的标准,使第7孔与筒音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与纯律增二度相近的音分值(也可以视为音距稍小的小三度)。

贾湖骨笛到底是为何而生?目前业内专家流行着两种解释,一种说骨笛是应用在当时的狩猎中,为了吸引或引诱猎物而吹奏;另一种解释是说骨笛是在祭祀时用来奏乐的。究竟骨笛是原始人的浪漫还是现实,看来还需要我们的一番深入探究。

相关链接

贾湖遗址之最

贾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遗址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贾湖遗址的发现更是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如今,贾湖文化的很多个“最早”也被专家一一印证。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

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这一古配方已复制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号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共发现10多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和骨上,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刻符的笔画与汉字的笔画一致,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在贾湖遗址内

贾湖遗址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

世界上已公认狗的驯化家养始于贾湖。国内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猪的驯化圈养也始于同时期的贾湖。在贾湖遗址内还发现有马、羊及龟、鹤等动物,研究价值极大。这表明贾湖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相当丰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