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能源观察 > 新能源资讯 > 正文

新政如何助新能源车产业“爬坡过坎”?

2019-04-04 18:25:36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离开了政府补贴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将何去何从?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此次政策调整,凸显出我国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

“去年,续驶里程25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国家补4.4万元,北京市补2.2万元。今年,同样的车,国家补贴2.2万元,地补取消,买同样的电动车得多掏4万元。”业内人士刘先生发现,按照财政部、工信部等4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今年电动车最高补贴比去年减少了50%,地方购车补贴取消。

按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去年电动车最高补贴比前年减少了40%,今年又减少了50%,直至2020年补贴完全取消。在如此大规模的补贴退坡面前,电动汽车还有人买吗?离开了政府补贴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又将何去何从?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此次政策调整,凸显出我国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

破解补贴依赖

■按照2020年以后补贴退出的制度安排,为了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过渡,采取分段释放调整压力的做法,即2019年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部经建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产销分别达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增长59.9%和61.7%。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已由起步期进入成长期。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斌介绍,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发展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具有投入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消费环境仍不完善等制约因素,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财政政策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扶持力度也将逐渐降低。

2015年4月底,财政部、科技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补助标准主要依据节能减排效果,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退坡。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并非一成不变。2016年以来,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以及国内外产业发展等情况,我国实行动态调整制度。”财政部经建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调整旨在加大补贴退坡力度,分阶段释放压力。按照2020年以后补贴退出的制度安排,为了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过渡,采取分段释放调整压力的做法,即2019年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

“这一退坡比例与当前整车综合成本下降的比例基本适应。补贴退坡,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在下降。”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包括长期执行补贴政策导致一些企业形成“补贴依赖症”,产业竞争力不强;消费应用环境仍需改善,一些地方对使用环节投入不足,充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地方保护仍然存在,不利于形成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退坡政策,势在必行。

坚持扶优扶强

■按照技术上先进、质量上可靠、安全上有保障的原则,适当提高技术指标门槛,保持技术指标上限基本不变,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的优质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注重安全性、一致性。

本次调整,在补贴方面“做减法”的同时,在服务和监管方面着力“做加法”。以优化清算制度为例,现行政策规定,运营车辆申请补贴清算需满足2万公里行驶里程。部分企业反映清算时间长、资金占用压力大。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新政策规定:从2019年开始对有运营里程要求的车辆,完成销售上牌后即预拨一部分资金,满足2万公里后再予以清算。

“国家早就应该取消补贴了!”互联网造车企业——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接受采访时直截了当的回复,让记者颇感意外。“车企享受财政补贴,不是能减轻车企的负担吗?”听了记者的追问,何小鹏略显激动地告诉记者,目前一台新能源汽车大概享受6至8万元左右的财政补贴,不同的车型补贴金额也有所不同。财政补贴导致车企巨大的现金流被挤占,这是因为消费者在使用新能源汽车1至2年后,政府经过统计核准后,才会把补贴打给车企。“新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显而易见,在完善清算制度、提高资金效益方面,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何小鹏告诉记者,新政策缩短补贴清算时间,可以极大缓解车企现金流被挤占的压力,车企再也不用担心回款问题了。

据了解,4部门同时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优化技术指标,坚持“扶优扶强”。按照技术上先进、质量上可靠、安全上有保障的原则,适当提高技术指标门槛,保持技术指标上限基本不变,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的优质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注重安全性、一致性。主要措施包括: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要求,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提高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门槛要求。

“优化技术指标,坚持‘扶优扶强’,会把超低端的产品挤出市场,培养新能源汽车市场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对我们车企非常有好处。”何小鹏对记者说,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如此庞大,但之前大部分租赁汽车的人都不愿意开电动汽车,就是因为我国的补贴政策催生了一批超低价电动汽车的企业。这些企业只想着拿补贴,拿到补贴后,他们会把造车成本降至很低,并把这些车出售给共享汽车公司。这种汽车给用户的驾乘体验是,电动汽车的品质非常差。这次发布的《通知》明确,将建立产品安全监控和“一致性”抽检常态机制。对由于产品质量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或经有关部门认定存在重大质量缺陷的车型,暂停或取消推荐车型目录,并相应暂缓或取消财政补贴。

破解补贴依赖,坚持扶优扶强,说明一个由政策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向政策与市场“双驱动”转型。“政策驱动是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而市场驱动的核心是以消费者的选择来促进企业竞争。因此,当政府补贴彻底淡出之时,就是外资和合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记者说:“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产销规模大,并不等于竞争能力强。面对技术基础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低等问题,国内企业必须苦练内功、迎头赶上,相关产业政策也应适时调整。”

“从长远看,电动汽车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兄弟车企,也不是跨国公司,而是传统燃油车。”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曾毓群认为,如果没有办法跟燃油车竞争,补贴退出后,电动汽车将没有全面市场化的可能。

新闻多一点

我国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一览

从2009年至2017年,国务院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等部门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9年6月17日,工信部根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有关规定,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旨在促进汽车产品技术进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

2010年11月1日,工信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管理的通知》,完善汽车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工信部将通过“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定期公告汽车燃料消耗量指标。

2014年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总体要求、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等政策措施。

2014年8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公告》称,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由工信部、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实施管理。

2014年11月6日,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印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对支出范围和补助标准、资金申请和审核、资金下达、监督管理等涉及到财政资金拨付与使用的各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2014年11月18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通知》称,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或城市群给予充电设施建设奖励。

2015年4月22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四部委将在2016-2020年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中央财政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实行普惠制。

2015年5月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车船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为促进节约能源,鼓励使用新能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对节约能源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对使用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

2017年9月27日,工信部、财政部等5部门公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将在2019年施行,旨在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产业优化和转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