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文化 > 正文

萧山川剧开启“新媒体时代”

2014-12-15 01:24:17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萧山川剧开启“新媒体时代”

12月13日晚上,在萧山川剧艺术中心,川剧《李亚仙》演出现场。特约摄影 苏思  

“亲,站票已经卖完了!”12月13日晚6点半起,萧山市川剧院宣传人员谭军的电话就一直处于通话状态——1个小时后,作为岁末献礼,传统川剧《李亚仙》在萧山市川剧艺术中心上演。

剧场内720张票提前三天全部售完,临时增加20张站票,一半以上都是年轻观众……这是此次《李亚仙》为川剧人带来的意外惊喜。

《李亚仙》何以如此火爆?记者发现,此次,市川剧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线下活动,创新宣传模式,聚集大量潜在戏迷。“在不断探索中,萧山川剧已进入‘新媒体时代’。”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夏祖生感叹。

朋友圈点赞送票

网络语言拉拢年轻人

“欢迎关注我,么么哒。”12月10日,西南大学大三学生张慧在关注萧山市川剧院的微信公众号后,被吓了一跳,“我以为加错了,搞川剧的怎么会用这么时尚的语言?”

张慧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在朋友圈里看见有人转发“积赞看川剧”的消息,只要将这条微信内容转发到朋友圈,并获取20个点赞,就有机会获得岁末川剧演出的门票。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她转发了这条微信,并关注了市川剧院的公众号。“公众号很有意思,不仅有最新的演出消息,还有一些关于川剧的探讨和讲座,最吸引人的是,每条信息的语言都十分生动,‘醉了’、‘亲’、‘么么哒’等语言让人觉得川剧不再陈旧、遥远,而就在我们年轻人的生活中。”

谭军介绍,今年年初,市川剧院成立了宣传推广科,其成员几乎都是80后,思维十分活跃。此次在微信上推出点赞活动的同时,也在微博上推出了转发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戏迷。

萧山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影视研究室主任黄波认为,市川剧院的探索值得推广。他告诉记者,去年年底,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来渝演出,售票几乎全靠朋友圈上的宣传,明年1月,该剧将再次来渝,目前,演出商已通过朋友圈里的宣传售出十几万元的票房。

进校园、驻商圈、录节目

线下推广“与时俱进”

在线上推广的同时,线下推广也步步跟进。

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介绍,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11月20日,市川剧院与西南政法大学启动川剧艺术周,并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西南政法大学将在市川剧院的指导下,开设戏曲社、戏曲公开课、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等,而市川剧院也将定期带戏进校园、向学校推出川剧艺术中心公益票。“在艺术周期间,100多个学生购买了《李亚仙》的票,第一次走进川剧剧场。”

而在白领聚集的商圈里,川剧也在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据了解,11月28日起,市川剧院就与龙湖地产合作,在北城天街的中德文化节周中,表演川剧、制作脸谱,并以一个小木屋为载体,设立移动川剧博物馆。购物的观众还可凭小票加钱换购演出票。

沈铁梅说,除了在技法、内容上的创新外,在推广上的与时俱进更是传统戏曲必经之路,“目前,市川剧院正在这条道路上进行探索。”她向记者透露,2015年1月1日起,市川剧院将在龙湖时代天街开启做头饰、画脸谱、快闪等一系列创意活动。

“传统戏剧根植于农耕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它必须改变其固有的传播方式,才能得以生存。”对于萧山川剧的探索,夏祖生十分赞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最需要的还是年轻人,找到他们喜欢的方式,才能找到传承的钥匙。”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