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商业 > 正文

银行“供给侧改革”助推资产证券化

2016-02-20 18:12:54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如何顺应“供给侧改革”转型发展,成为当下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而以盘活信贷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见长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则迎来历史机遇期。不过,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需直面市场流动性不足、发行效率低等问题,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进一步“思维革命”。

中国正迎来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黄金期。 “供给侧改革”有两大根本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方兴未艾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顺应了这一改革要求。

证券化可以盘活我国的金融资源存量,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也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因此,近两年针对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暖风不断。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实行注册制管理。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

在政策推动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始大步前进,2015年我国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是过去9年的总和。今年以来,不少金融机构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道路上发力,诞生了首单住房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首单酒店会展行业资产证券化、首单汽运行业资产证券化、首单物业租金企业资产证券化。

当前,商业银行及金融行业的竞争重点已经转移到对优质金融资产的争夺,资产证券化对抓住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实现资产流转交易机制的生成与提速等都起到重要作用。当前中国金融资产规模已超百万亿元,而已经证券化的资产占比仍然很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广阔。

不过,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特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驶入“快车道”的同时,市场流动性不足、发行效率不高、投资主体单一、缺乏高收益产品等问题却在困扰金融机构积极投身信贷资产证券化。

截至今年10月末,共有385家机构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中152家是银行机构,占比达到623%。银行互相持有优质信贷资产,一方面不利于分散风险,另一方面无法利用好产品的风险收益。

目前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目前近60%的产品是银行信贷资产,且多是优质资产,这类产品收益率相对较低,一定程度影响发行端和投资端的积极性。要想顺应供给侧改革,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对接,需要金融机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专业水平,研究哪些金融需求是真正属于供给侧支持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