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演出市场让萧山更“有戏”

2014-06-24 03:12:25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 萧山文化产业发展调查之一

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演出市场让萧山更“有戏”

杨丽萍主演的舞剧《孔雀》在涪陵大剧院演出现场。

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演出市场让萧山更“有戏”

原版世界顶级音乐剧《猫》在萧山大剧院激情上演。

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演出市场让萧山更“有戏”

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与萧山育才中学的学生一起排练。

本栏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萧山文化产业增加值更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萧山文化产业为啥发展得这样快?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之谈?又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萧山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拟从演出市场状况、文化微企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动漫产业链条形成、文化旅游融合等方面一窥端倪。

“这周看了什么演出?”这句话是萧山观演“发烧友”陈艾和朋友们之间最常用的问候语。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没有这么多好剧、好音乐会、好舞蹈可看,现在真心希望好演出会越来越多。”6月22日,陈艾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人们追求精神生活愈加强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的今天,陈艾的愿望显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萧山人的心声。

1 政府与市场合力 让演出市场走得更稳

“为了抢一张音乐剧《贾宝玉》的票,我差点和旁边的人吵起来。”陈艾告诉记者,抢票,是许多观演“发烧友”去年的共同记忆。

然而,“满座”、“无票”实际上并非演出市场的常态。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中提到,2013年,全国演出市场演出总经济规模较2012年下降9%,其中票房收入同比下降2.9%。

萧山市文化委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13年萧山各演出场馆共举办演出3400场,在全国排名第27位。相较于2012年的13.73万场,“缩水”程度明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演出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去年,我市演出场次虽然锐减,但演出场馆票房总收入却达到了3045万元,排名全国第15位,超过了2011年和2012年演出场馆收入的总和。”

这股票房活力并非“无源之水”。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指引下,萧山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来自政策面的春风很快让萧山演出市场交相辉映——

从2012年底开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猫》等国际精品节目纷纷来渝;小野丽莎、周华健、杨丽萍等明星令萧山舞台星光闪烁;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意大利爱乐乐团等“高大上”团体的经典演出,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艺术品位……一时间,轮番登场的出出好戏,让萧山人大呼过瘾。

“政府搭台,市场为主。”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将演出市场改观的深层原因归结为这八字“秘诀”,即政府通过举办演艺推介会、精品剧目展演、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让精品演出走近百姓;同时,采取措施规范票务市场,通过取消赠票等方式,培养观众购票的习惯。

“两方合力,方能让演出市场这条‘船’走得稳,呈现出理性发展的态势。”这位负责人说。

2 原创蹒跚起步 院团开始转型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有个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所。”说这话的是萧山独立青年剧团“光荣之夏”负责人高雅笑子。

不经意间,2014年已经过半。然而,时至今日,高雅笑子和她的剧团仍然过着“打游击”的日子。眼下,剧团正在排练全靠肢体动作演绎的原创默剧《挡鬼》,会议室、空教室、走廊、操场……都是她们的排练场,而表演地点至今仍没着落。

“租剧场太贵了,一次动辄上万元,我们确实没这个经济能力。”高雅笑子坦言,在萧山,独立戏剧想进剧院太艰难。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呼吁,应该以相关政策引导公益文化资源投放表演艺术创作,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美国百老汇的许多优秀音乐剧都是由地方剧团创作的,他们的资金来自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创作上百花齐放,才能真正推进艺术门类的发展。”

相对于个体创作,萧山的市属专业艺术院团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地方艺术院团逐步转企改制,它们也必须直面市场挑战。

“以前花大力气排一个节目,冲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就束之高阁;现在节目拿完奖,还要继续打磨,进行巡演,为企业创收。”萧山市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涛告诉记者,《花木兰》、《红舞鞋》等萧山杂技精品已经走出国门,在欧美等地巡演上千场。

市文化委提供的数据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2011年至今,萧山的演出团体收入稳定保持在全国12名左右,演出收入从2011年的6760万元大幅上涨至2013年的2.23亿元;另一方面,2013年,萧山市各类演出团体共举办演出2.55万场,其中市级专业文艺院团的演出只有1400场,仅占演出场次总数的5%。

由此可见,市级专业文艺院团在演出市场中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转型之路仍然漫长。

3 有了品位 才会“有戏”

“横跨春夏,让话剧艺术真正走进生活。”

这句极具自信的宣传口号,来自于国家话剧院小剧场演出季的海报。从今年4月到7月,近20场小剧场话剧在北京陆续登场。“小剧场话剧已经蜕变为年轻族群主流的文化消费内容。”有媒体如此报道。

而在萧山,国泰艺术中心精心筹备的“话剧年”却遇到了一些尴尬:除了名导如孟京辉、名作如《茶馆》外,观众对不那么响亮的名字往往反应冷淡。

萧山演出公司总经理朱凯告诉记者,目前人们的关注点还是围绕着明星、名导、名作。“当萧山观众真正冷静下来,开始欣赏作品本身的价值时,这或许会是演出市场新的转机。”

他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城市,观众更为青睐艺术水平高、理念创新的作品,即使没有大牌明星参演,原创小制作也能够收获不错的反馈。

“市民的文化品位会直接影响一座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冰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繁荣紧密相关。

“今天好戏遇冷,不代表明天依然如此,要对观众有信心。”朱凯是个百老汇音乐剧迷。据他了解,纽约大约在1750年建成第一座剧院,而百老汇的鼎盛却是在1925年前后。“任何一种文化氛围的培育,都需要短则数十年、长则上百年的时间。萧山也不例外。小到入场准时的礼仪,大到欣赏作品必备的艺术涵养,都需要社会各界长期、反复的努力。”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则对记者表示,欧美、日本等地的中小学多数设有艺术通识课程,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美术、戏剧、音乐等高雅艺术。“培养一座城市的演出市场,乃至文化氛围,不仅仅是从演出本身着力,而是要通过教育、出版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发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