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家住城里不深入基层 6000多名走读干部被查

2014-10-13 02:25:36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家住城里不深入基层 6000多名走读干部被查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

全国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首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群众对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生动描述。

记者梳理各地晒出的“成绩单”发现,全国共有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6484名被查处。其中,黑龙江省共排查出“走读”的乡镇干部4726人,已整改2350人。四川查处1746人,湖北查处1180人,河南查处513人,青海查处190人,江苏查处162人,广东查处136人,浙江查处84人,海南查处60人。北京、上海、甘肃、云南等地在“成绩单”中没有提及“走读干部”的问题。

专家分析,干部“走读”问题主要在乡镇地区比较突出,城市地区则较少。所以,那些拥有广大农村的省份,相对来说查出的数量就较多。同时,由于查处力度和执行标准不同,有一些地方干部“走读”问题也很突出,却在查处方面并没有充分体现。

“基层干部应该在乡镇工作,两脚应该踩在泥土上,这样才能更真正服务于民。”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走读干部”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只是把工作地当成一间办公室,不要说对基层发展有什么贡献,还会滋生一系列“四风”问题。

干部“走读”易引发腐败和工作重大损失诸多问题

不少群众反映,“走读干部”工作在当下,“生活在别处”,不能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岂能和老百姓同心、同德、同奋斗?天津一位纪检干部说,“走读”看似是小事,其实反映了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感情,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渎职。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走读”看似小事,其核心则是能否保持党群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执政基础。“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任由干部“走读之风”泛滥,会产生诸多问题。

——履职敷衍与百姓隔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行说,一些乡镇干部只有在领导点名时见见面、点名后不露面,层层搞“遥控指挥”,既不能及时履行职责,对群众诉求和基层实际也难以把握,无形中与老百姓竖起一堵墙。河南一位农民说,在我们眼里,有些干部就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我们不熟,也不愿意跟他们说啥。

——占用公共资源滋生腐败。干部“走读”造成许多潜在的腐败现象。一些干部频繁往返用公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滋生“车轮上的腐败”,助长了特权思想。一位县城干部说,县里数十位“走读干部”,仅每年花在车辆汽油和保养方面的费用就有近20万元。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原党委书记、镇长崔连海,因腐败问题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经查,崔连海是典型的“走读干部”,办案人员计算,在262天时间里,崔连海的专车报销汽油票150张,金额合计7.269万元,算上节假日,平均每天“花费”汽油费约278元。

——突发情况易造成重大损失。海南省一位干部说,“走读”的干部,在“德能勤绩廉”考察中,“勤”这一项一般都存在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当本地出现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时,“走读”给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留下隐患。媒体就曾报道,一次洪水猛袭某镇,当县委书记赶到现场时,该镇党政一把手还迟迟未从县城家返回。

专家:让“走读”“走不了、不好走”还需完善制度

辛鸣表示,党政领导干部负有管理服务一方、守土有责的职责。党的干部应该和群众在一起,否则就别走当干部这条路。

实际上,各地为了解决干部“走读”问题也进行了不少探索。湖南郴州采取的是视频点名的方法,让干部不敢缺席;湖北襄阳市则采取明察暗访,让干部不敢“走读”;江西则建设了“廉政”食堂,为干部营造不愿走读的环境;天津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规定》,建立和落实乡镇干部在本乡镇机关住宿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错时上下班制度、乡镇干部包村驻村制度等。

在汪玉凯等专家看来,这些年,对走读干部的管理还缺乏系统性规定。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比如,切实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让那些深入地方、根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完善现行公车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和报销制度,让“走读”“走不了、不好走”,还要完善群众批评和投诉渠道,严格问责制度,让“走神”的干部“走不远”。

同时,辛鸣等专家也提醒,干部也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因此对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政策制定应更具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翟永冠 王存福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