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开州区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幸遇良师

2019-10-16 10:37:47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幸遇良师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报道各部门单位和镇乡街道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做法、典型经验,本报今日起推出“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栏目,讲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的红色故事,凝聚开州发展共识,激发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1892年12月4日,清朝光绪年间,在开县(现开州)赵家场浦里河畔的周都村,一座人丁兴旺的农家四合院里,在举家服丧的哀痛中,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新中国开国元勋刘伯承元帅。

在刘伯承出生的前两个月,他的祖母和祖父相继去世,因此父亲刘文炳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孝生,学名明昭,字伯承。

刘文炳是刘家六兄弟中唯一一个进过私塾的人。虽然因不得志,早以务农为业,但他却把走仕途、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注重让儿子从小就有一个好的教育。所以,不管每天地里的农活有多辛苦,只要刘文炳回到家里,刘文炳总是会把咿呀学语的小孝生抱到膝前,教他识字,念诗歌民谣。

在父亲的细心教导下,小孝生一天天地成长起来。不过,说到他后来能得以成才,除了父亲之外,还和他的启蒙老师有着莫大的关系。

常言道:农家的孩子只愁生,不愁长。孝生六岁时,就到村里的私塾上学了。不过,他不仅要念书,还同所有的农家子女一样,要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路。

其中,小孝生最喜欢的,莫过于到河边的麻柳林去放牛。他喜欢一边放牛,一边以树枝当笔、沙滩为纸,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一天,孝生同往常一样,又和同伴们一起来到河边放牛。当他把吃饱喝足的牯牛拴在一棵树上休息后,自个儿便独自来到沙滩上,用树枝专心练起字来。正当他全神贯注的时候,突然,一个人从他背后不远处的茅草丛中窜了出来,抡起一根木棒就向着孝生头上当空劈下。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哐当”一声,远处飞来一块鹅卵石,把木棒击落在地。来人偷袭没有得逞,反倒突然受此一击,不由吓得慌忙溜走了。

“好险啊,有人在打你的闷棒!”此时,站在不远处的孝生同伴光娃子看到了这一幕,赶紧通知孝生。那偷袭孝生的家伙,不是别人,正是前几天刚被孝生教训过的有钱少爷——黄狗熊。可是,又是谁在暗中救了小孝生呢?孝生和同伴们都张目四望,还是光娃子眼尖,他指着一位离他们十来丈远的老人喊到:“是他甩的石头!”

几个放牛娃“呼”地一下都跑了过去,只见这位老人身材魁梧、身背行囊,两眼炯炯有神。孝生无比感激老人的救命之恩,上前便是一拜。而其他几个孩子则不约而同,你推我拉地硬是要老人往家走。那跑得快的光娃子,更是抢先到刘家大院报信去了。

一行人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刘家大院门口。只见大院的檐石柱上刻着“气骨清如秋水,但家有余粮,何复他求……”几个笔力非凡的大字。老人忍不住连声叫好!

“这是我爸写的!”小孝生见恩人对父亲的文字赞不绝口,自是觉得非常自豪。

“哦……”老人抚摸着孝生的头,心想,原来这个孩子竟出生于一个隐居田园的饱学人士之家!

此时,刘文炳从正门迎了出来,他早就从光娃子口中知道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对老人心存感激。见恩人已到门口,不禁连连拱手说道:“有失远迎,快请,请!”见刘文炳一再真诚相邀。老人自觉盛情难却,只得随他进了屋,落坐了下来。进屋后,刘文炳先是说了些感谢救子之话,接着老人便自报了家门:“老朽姓任名贤书,湖广人氏,出身贫贱,多次应考落榜。后因替人打抱不平,触怒了官府,险遭横祸,被迫漂泊江湖度日。”

听到任贤书的话,刘文炳不由得想到自己早年为博取功名,参加县试的事:当年,刘文炳在县试中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可是,就因为他的父亲曾以吹唢呐谋生,被人状告到衙门说刘家以司乐为业,出生卑贱,违典应试。

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唱戏和当差役的下等人,三代之内都不许应考。而刘文炳作为优人之后,如果参考就算是触犯了大清王法,是“欺君辱圣”的大罪。所以,当年刘文炳不仅被取消考取秀才的资格,还因此吃了官司。虽然经多方打点疏通,免了他的牢狱之灾,但是却花尽了家里的银钱!

说起来,刘文炳与任贤书也算是有着类似的经历。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吃过晚饭后,任贤书起身告辞。但刘文炳见他仪表堂堂,说话文雅,穷而不俗,便有了挽留之心:“老伯,如不嫌弃,就在寒舍莫走了。”

在刘家的再三挽留下,任贤书终于答应住了下来,刘家人待他如同宾客。孝生更是爷爷前爷爷后地天天围着他转。闲来无事时,刘文炳与任贤书常在一起笑谈古今,研讨诗词文章。每当这个时候,孝生就会站在一旁,仔细地听着,遇到听不懂的,就会寻根究底地问个明白。而任贤书也常常会给孝生讲一些通俗的故事,教他一些浅显的诗歌。小孝生的记忆力惊人,深得任贤书的喜爱。

转眼已到夏末秋初,一天晚上,刘文炳同任贤书坐在院坝里乘凉喝茶。其间,任贤书伸起大拇指,向刘文炳夸道:“令郎明昭小小年纪竟如此勤学好问,聪慧敏捷,日后必成大器!”

刘文炳听他这样夸儿子,也是满腹高兴,便顺势接过话头:“任先生才华出众,屈居我们穷乡贫户,孝生儿若得您的指教,那就是他的造化了。”

刘文炳很敬佩任贤书的人品才学,他早就打算筹办一所塾馆,一来可以解决任贤书的生计,更要紧的是可以让儿子得到一位良师。“若先生不嫌小儿愚笨,能收在门下,文炳父子感恩不尽。”“哈哈哈哈……”刘文炳话音未落,任贤书就敞怀大笑起来。“既然不嫌我才疏学浅,任某岂敢辜负你的重托,自当尽力而为之。”

后来,刘氏家庭商议把大院的横堂屋让了出来,办起了一所私塾。又通过好几天的奔走,邀集到了团方四邻的二十多名学龄儿童。就这样,孝生终于在任贤书的名下正式读书了。

刘伯承原先居住的不是现在的刘伯承同志故居,而是在刘家老屋。就在刘家开办私塾的那年夏收后,刘氏兄弟便开始嚷嚷着分家。刘文炳自知因他而吃“官司”,兄长们受到了拖累,在分田地时,便让几个哥哥们先挑选。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位于后山沈家湾的老屋和田坡地落在了他的名下。

在那之后不久,刘文炳就带着妻儿搬到了现今的刘伯承同志故居。每天早晨雄鸡初唱,孝生就会起床,他一面帮助母亲烧火做早饭,一面借着柴禾的火光读书。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刘家大院塾馆上学的学生。

一天,孝生在上学的途中,忽然听到侧边树林里传来一阵呼呼的响声。借着拂晓前的月光,他透过树缝,定睛一看,只见任贤书正取出一颗颗石子,不断地朝着离他十丈远的一棵大树掷去。掷完石子,任贤书又提起一根木棒,在林中空坝舞了起来,他连提带刺,越舞越快,只见棍影不见人。

刘伯承十分兴奋,他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叫了起来:“爷爷”。见小孝生跑了过来,任贤书收起装石子的麻袋和木棍。师徒二人席地而坐,任贤书问学生为什么要练武。孝生天真地回答到:“练了武不怕人欺侮,还能打恶人。”任贤书点了点头,接着又给他讲了一番练武的深刻道理。“练武,小则能强身祛病,磨练意志,防身自卫;大则可以征恶济善,除暴安良,卫国安邦。”

任贤书话音刚落,小孝生便呼地站了起来,他十分坚毅地告诉任贤书:“我要跟老师练武,做个文武双全的人。”从此之后,任贤书除了给明昭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外,还常常给他讲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吟诵《满江红》《正气歌》。课余之时,又教他练武艺。

说来,其实刘伯承的这位老师任贤书,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原是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下。当年,石达开率部经滇黔边境进入四川,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任贤书逃了出来,四处漂泊终于流落到此。而这个秘密,也只有刘伯承的父母知道,相信其间必定经过了许多时日,到任贤书信得过刘文炳夫妇,才敢以生死相托。因为这对他们双方来说,可都是性命交关的事。要知道,按照清朝律令:“窝藏皇犯”是要满门抄斩的。

从1898年至1903年,刘伯承跟着任老师学了六年,既学了文化,又学了武术。可以说,少年时期的他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母和老师的启蒙教育,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冉绢根据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提供材料整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