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旅游 > 正文

东山箐纳凉避暑的万绿之处

2014-08-13 08:05:12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东山箐纳凉避暑的万绿之处

小池景致

东山箐纳凉避暑的万绿之处

暮色如蔼

东山箐纳凉避暑的万绿之处

现点豆腐

东山箐纳凉避暑的万绿之处

乡村画卷 本版图片由火炉镇政府提供

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山名;

一座有着幅员40平方公里,满山林木森森,浓荫蔽日的绿色迷宫;

一处能令游客夏日纳凉避暑悠哉乐哉的清凉世界。

在炎热的盛夏季节,在人们纷纷逃离散发烈焰的水泥森林,追寻纳凉避暑的时候,距离武隆县城20余公里的火炉镇东山箐村场应是大家的一个目的地。

1 乌江北岸翠绿林海

东山箐,位于火炉镇之东南,巍然雄踞于乌江的北岸,幅员面积达四十平方公里。

东山箐自古以来就植被葱笼,谷间竹木茂盛。四时清泉淙淙流淌,山花多姿烂熳。几百年前,人们按照古书,文雅地以“箐”代“山”作秀取了这个名字。

此山平均海拔一千二百米,最高峰“花尖子”为一千六百零五米。山系的北部地区为火炉镇的筏子村、云峰村。东南侧为江口镇的荆竹村、学堂村、花园村,西面为巷口镇的东山村。

1977年,当地政府为了大规模的绿化荒山,建起乡镇林场,在原有的成片原始森林基础上进行人工造林,面积万余亩,同时设置管理机构加强管护。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昔日植下的杉树、柳杉和松树幼树已长成遮天蔽日的大树,百分之八十以上属成年树,最高的达二十米,直径最大有一米多粗。其中筏子、云峰两个村共有林地12000亩,是全县13个乡村林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林场。林场的核心区位于海拔1400米的荞地湾和瓦子屋基。

东山箐林场虽为丛山峻岭,但林区内的交通十分便利,各护林点有20多公里的水泥硬化公路相通,也连接林区20多个风景秀丽的景点。

近年,这些景点己成为人们作纳凉避暑、休闲健身游的佳地。游人走进茫茫的林海,穿行在森林的绿荫丛下,感受到偌大的空间是翠绿的迷宫,就连空气也是绿莹莹的。片刻便会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青绿和山涧水雾之中,充分享受树木散发的芬多精致的阳光、使全身沐浴在溪涧激发的负离子和清新的芳香里,接受着森林浴的洗礼。进而激发对大自然的珍爱,宁静尘世中纷纷扰扰的心境,净化其心灵,消除紧张、烦燥和不安,从而达到身心舒爽惬意、充满无限的活力。

在酷暑季节,当“钢铁城市”每日气温高达30多度时,这里的峰峦、谷地、林道、泉边、草坪上、坡岗间,日平均温度只有20至24度,到处都弥漫着习习的凉风,送来沁人心脾的惬意。在林中随意摘下一个山果,都像刚从冰箱里取出的一样,带有凉丝丝的感觉,掬起路边山泉中的水喝上一口,胸腔仿佛有一股透心的凉意窜入。

2 纳凉避暑悠哉乐哉

从武隆县城出发,东出苏家河大桥,朝着火车站方向沿青吉公路前行,至原县农场到中嘴场,上了中桐公路后,只需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东山箐林场的瓦子屋基居民点。

瓦子屋基处,海拔已达1200余米,炎夏季节最高气温也只有28度左右,无论山下多么酷热,到了这里迎着习习凉风,顿时浑身就感受凉爽了许多。室外是如此,要是进了屋子或树林中,凉意将更加浓一些。要是早上和傍晚后,山风越加猛烈,使人觉得有些丝丝的寒意。

目前,这里还未作大规模开发,但已有不少远远近近的游客,通过各种方式打探了解,慕名到此,联系农家在此住了下来,享受难得的清凉。

永不寂寞的年轻人不负大好时光,在避暑的日子里相互邀约一起往山上跑,进入他们称之为“非常大氧吧”的茂密森林里,在林中穿梭流连,徜徉在斑驳稀疏的阳光中。或请上主人家,带领着他们去游览附近的一些景点,聆听山里人讲述从老一辈口口相传下来关于景点的民间传说故事,尽管有些故事情节“牛头不对马嘴”,但他们却认为那才是原汁原味,有乡土气息的龙门阵。

有一些来此纳凉的中老年客人,看来早就作了准备,或带来几本线装书籍和年事已久的杂志,自个呆在土屋木舍里,趁着在这清凉的世界里静静地仔细阅读;或是提着挂着一个录音机,慢悠悠地到附近的林荫小道和开满鲜花的草甸上“闲庭信步”,一面听着卡录机里播放出来或悠扬或抒情或雄壮的歌声,一面融入到鲜为人知的广袤大自然中一方“世外桃源”里,在翠的岭、绿的树、五彩鲜花簇拥之中,将昔日烦燥焦虑的心境交给纯洁简朴的山野,美美地独享着这远离喧嚣闹市的清新和宁静。

一些有强烈养生欲望的老者,每天趁着天地清凉的环境,到坡岗上、去树林中,去寻觅大自然宝库具有养生价值的奇花野草,仔细的察看,凑近了闻闻,认真地作比较,然后小心异异地进行采摘,带回居住地后请当地有些药理知识的老农给予请教,山薄荷、过山龙、路边菊、千里光、野牡丹、狗脚迹等“野生药材”,把花草名字、药理药性、主治功能“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询问几遍,并慎重地拿出小本子,在上面规规矩矩作好记录。他们对一些能食用的鲜嫩药草,便央求主人家用来制作菜肴,现场食用。

每天清早,不少游客都要早早起床,来到一个叫“豹嘴”的草坪,伫立在仿佛云天相接的高台地上,向东观看乌江峡谷壮美的日出奇观。当刹那之间一团橙红色的火球,在云海尽头缓慢跳之出来,并一点一点向上升腾,一点一点膨胀变大,直至通体浑圆时。大家都要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这就是苍海日出?是身临东山箐顶观赏到的自然奇观么?它如此壮美,如此伟岸,如此悠远沉雄,与峨眉金顶看到的日出景象没有什么区别呀。此时,有一种虚怀若谷、返扑归真的感受在人们心里油然而生。

3 林海之中景点密集

如果游客到此纳凉避暑,在林海中作休闲的畅游漫步时,还可观赏闺藏于绿荫丛中的一处景点,以丰富游人的旅程。

位于筏子村四社高高的青梁子上,有一片被浓荫笼罩着多彩石林,约有10余亩,它由形状各异、相连的或单体的奇石交错组成。每块山石各有其形,有的像石旗、石斧头、竹笋、九节石柱,有的似猪、猫、狗、牛、羊,形象生动,独具特色。

石林之间通道诡谲,数条明路、暗洞盘节相交。在东侧面的一块崖石上,生有一个如海螺状的石漏嘴,山民称之为“海螺石”,人们只要以嘴对着“海螺石”的风眼用力呼气,石漏嘴里就会发出海螺般神奇的“嗡嗡”之声。在石林上面的坡岗上,矗立一座似人头状的山岩,乡人敬称为“和尚崖”。这“和尚崖”上盘坐一尊“石和尚”,那颗硕大的圆嘟嘟的“人头”,惊险地搁置在凸显的石尖之上。人们稍稍用力,就可以摇动它。有时大风吹来,它也会出现“摇头晃脑”的奇妙景象,同时发出“嚯嚯”山石磨擦的响声。当地的百姓视“和尚崖”为“神崖”,其“和尚”石为神灵,自古以来民间传说,小孩生了病,只要到“和尚崖”下去烧香求神,病痛会很快就会好转。

在林场西南面的山岭上,一字排列的九座独立峰峦,巍然耸立被在云天之下,人们称之为“九壳岭”。这“九壳岭”传说是张果老早年挑土填东海时,刚从贵州地界跨过乌江,一不小心打了个趔趄,从土筐里掉下九坨土块落在东山箐上,就变成了九座山峰。民间又传说,早年间,有人曾在晚上看见过九座山都发过光亮,半夜便有神仙来给他托梦,说每座山下都藏有一颗夜明珠,谁人得到珠宝,就有世世代代享还不尽的鸿福。

“花尖子”是东山箐的主峰,乡人也叫“花尖”或“花巅”。传说古时候,山下乌江边的江口、中嘴一带的百姓仰望这里,经常可见到“花尖子”的半空上有一朵巨大、闪着金光的莲花在悠悠浮动。曾有一些好奇的人爬山攀岭来寻稀奇,走拢后却不见其踪影,但一回到山下又会看到花形,于是大家均叹为神奇,便尊称此处为“花尖子”。平日,人们来到东山箐,站到“花尖子”的山顶,就像身临云端深处,仿佛伸手就可以摘星揽月。在风和日丽的日子,这里还可清晰地眺望到武隆县城和彭水的龙塘、大桠等乡。

在“九壳岭”的山下,有一个狭窄的山坳,它是东山箐的山根与相邻的“万丰林海”结合部,解放前人们称这里为“土地坳”。此山坳两侧山峰高耸,悬崖林立,构成“咽喉”之状,其地形十分险要,可谓钳制西北方向火炉场的一处战略要地。向南可远眺峡谷中滔滔奔流的乌江和绿荫掩隐的中嘴码头,坳口之下是一台台陡峭的山脊和沟壑,有条山路穿越其间,自古是从中嘴场通往火炉场的必经之地。

1949年11月17日,在解放战争中,这里发生了近代历史上一场激烈的战事。为了控制武隆西北重镇火炉场,打通一条沿古时大唐路向西追歼国民党溃军的通道,由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36师22团三营横渡乌江后北上,强攻土地坳这一战略要地,与在此设有重兵的守敌发生了激战。在与国民党守军的战斗中,12名解放军战士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50年1月,火炉区人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纪念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决定将“土地坳”更名为“胜利口”,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几十年来,“胜利口”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处红色基地。

在东山箐东侧的双龙山上,还有一座令人神秘的古墓,民间叫它“天葬坟”。根据墓前石碑上的碑文推测,此墓中的葬者是民国时期军阀段琪瑞家族中的一个长者。

传说清朝道光年间,从綦江方向来了一个段姓的草药先生,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到东山箐上采草药,出卖后糊口度日。有一年冬天,段氏父子走到双龙丁家沟时,一头摔倒在雪地上,很快就冻死在那里。他儿子无钱安葬老人,只得到火炉场上讨钱回来办丧事。等他第二天回去时,只见老汉死去的地方隆起一个高高的土堆,把死者掩埋在里边。当地人知道后,都说是天神显的灵,于是,就把这座坟称为“天葬坟”。

后来那儿子拜萧山府王协台为干儿,随他到安徽任职,其后当了皖军的统领。民国初年,许多段姓的外地人突然成群集队涌至火炉场,前往丁家沟的“天葬坟”祭祖,并在坟前立了块大墓碑,上面刻的子孙分属四川、安徽、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在大约10余年的时间,坟前的香火一直旺盛,朝拜人群络绎不绝。段琪瑞未倒台前,每年都有几百段姓族人从各地来此祭祀朝拜,北洋军阀垮台后,其后才逐渐稀少,再也没有人来朝拜了。

大美的东山箐,有如此凉爽宜人的美景秀色、宁静舒适的惬意享受、多姿多采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正从昔日封闭的状态下靓丽扬名,成为八方纳凉避暑游人十分青睐的一处佳地。

杨友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