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能源观察 > 新能源资讯 > 正文

张世国:新能源装备“走出去”呈现全新姿态

2017-07-05 16:43:14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造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企业应积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境外市场的战略性综合性发展部署,积极谋划实现‘走出去’。”6月6日,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世国在“2017中国国际新能源博览会”期间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电力报:“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张世国:任何一个国家的新能源行业发展都与其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从这一层面上讲,“一带一路”建设首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在这一平台的推动下,企业与境外合作伙伴在国际大型新能源合作方面的项目有了更多落地、发展的几率。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也为我国新能源企业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有利条件。事实上,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难题。以往,我国并不缺乏新能源产业发展资金,但“资金使用成本较高”。一是各环节的资金审批、货代流程繁杂,无形中增加了资金使用时间、人力成本等。二是我国金融机构依然在走“内保外贷”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境外受到很多局限,增加了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亚投行、亚开行、中拉基金等相关配套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运作更加简易、对接更加专业的资金使用平台,解放了制约企业“走出去”的资金压力。

中国电力报: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世国:紧跟“一带一路”建设步伐,我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实践甚至已经走在规划的前列。

这些成果包括,一是境外合作体系化态势日益突出,新能源海外研发中心、海外设厂及海外EPC总包项目等正在由点到面地发展,并由国别性投资走向区域化布局。二是境外电站投资取得了很大突破,例如中兴能源有限公司等在巴基斯坦、巴西等地的光伏电站投资影响日益增大。三是境外EPC总包有了重大进展,中国电建、中国葛洲坝、CMEC集团目前已在境外建成了大规模的清洁能源集团,获得了大量境外新能源EPC总包项目。

同时,国际并购正在走向体系化,在以国内市场整合全球资源,比如对境外动力电池企业的收购,以海外市场整合国内资源,以EPC模式带动国内装备出口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通过一系列大规模并购,汉能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薄膜电池生产企业。另外,境外电站设计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事实上,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地方业务局、设计院等单位的境外分布式、风电、太阳能电站设计业务已经呈现体系化。

再就是,技术装备“走出去”也呈现全新姿态———近年来,我国三大电力设备集 团通过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推动海外销售体系本土化,“强势”走出去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中国电力报:我国新能源企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还存在哪些不足?

张世国:企业在该方面的认知理念、投入力度方面都有不足。特别重要的是,企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境外资源投入,仍缺乏综合性部署。例如,装备“走出去”仍以贸易为主,以境外投资拉动装备“走出去”的发展模式还未成形。事实上,以境外项目建设拉动装备“走出去”的发展模式才是新的战略性增长点。

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每一年都要有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部署。同时,企业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建设,加强“一带一路”重点能源项目合作,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以更好地“走出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