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 企业 > 正文

皮海洲:减持新规或加剧重要股东“常态化减持”压力

2017-06-01 14:02:35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作者:皮海洲(著名财经评论家,上游财经专家顾问)

皮海洲:减持新规或加剧重要股东“常态化减持”压力 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制图:宋嘉乐

5月31日,是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减持新规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从当天的走势来看,行情仍然低迷。当天上证指数跳空高开后一度冲高,但随后出现回落整理的走势,全天表现为一种整理行情。

这种走势有些令人失望。毕竟在此之前的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沪深交易所也分别发布了与此相配套的实施细则。A股市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新的减持规则因此而落地。从减持新规的具体内容来看,对市场关注的“清仓式减持”、“过桥减持”、“辞职套现”等问题都拿出了约束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堵住了2016年1月7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所存在的漏洞。

根据原有的减持规定,重要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是没有约束的,但减持新规规定,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并且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这可以说是减持新规最大的进步。也正因如此,有市场分析称,减持新规锁定了3万亿限售股的套现压力。

而既然如此,为什么5月31日A股的走势仍然步履沉重,让人丝毫都感觉不到有减持新规这种重大利好出台的迹象呢?之所以如此,显然表明了市场对减持新规的一种担忧,担心减持新规并不能真正缓解重要股东减持的压力。

皮海洲:减持新规或加剧重要股东“常态化减持”压力 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从减持新规来看,它对于重要股东“清仓式减持”、“过桥减持”、“辞职套现”确实是有约束作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缓重要股东减持的压力。用数量来表示,缓解的减持压力多达3万亿,这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市场为什么没有因此而振奋呢?究其原因在于,减持新规的出台,又有可能加剧重要股东常态化的减持压力。

根据减持新规的规定,重要股东在任意连续90日内,通过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合计不得超过3%。根据这一规定,重要股东就很难进行突击性的清仓式减持或大规模的减持了。

不过,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针对减持新规的这一规定,重要股东可以采取常态化减持来予以应对。比如说,在大宗交易减持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由于随时可以进行大宗交易的方式来减持股票,那么,重要股东在不需要进行减持的情况下,就会选择不减持,在需要进行减持的时候,即一次性进行大规模的减持。但新规对大宗交易减持的方式进行了限制,这样重要股东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就不能“一次性减持个够”了。

皮海洲:减持新规或加剧重要股东“常态化减持”压力 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基于此,重要股东就可以采取常态化的减持来予以应对。即不论需不需要用钱,重要股东都会按任意90天不超过3%的节奏来进行减持,从而使这种减持变成一种常态化。一些原本可以不减持的股东也加入到常态化的减持中来。如此一来,市场就会面临着常态化减持的压力。当然,这种常态化减持,只是一家、两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其影响当然是有限的,问题是A股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如果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重要股东都采取这种常态化的减持方式,那么,这种常态化的减持就会给市场带来足够大的压力。如此一来,即便有减持新规出台,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压力仍然巨大,从而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显然与减持新规所存在的短板有关。因为减持新规只是将重要股东减持的节奏拉长了,而并没有解决限售股产生的问题。这样每一家公司上市,都会给市场带来大量的大小非。象股本4亿股以上的公司,带来的限售股规模甚至是首发流通股的9倍。这就注定了股市难逃重要股东提款机的命运。虽然减持新规通过拉长减持节奏来缓解重要股东的减持压力,但由于重要股东数量甚多,甚至新股发行在加速进行,造就更多的上市公司,从而导致重要股东减持压力的增加。如此一来,市场上新增的减持压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减持新规所缓解的减持压力。

所以,如果真要缓解重要股东的减持压力,除了要对重要股东的减持加以限制之外,更要从源头上阻止新股上市所带来的限售股压力。这个问题不解决,股市始终都是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提款机,股市所面对的减持压力就始终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缓解。因为即便就是重要股东“合规减持”、“常态化”减持,这份减持压力同样是市场所承受不起的。这就难怪5月31日的走势并没有被减持新规的出台所提振。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上游财经立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