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 产经 > 正文

中国乳业改革开放40年:乳企未来的两个转型

2018-06-23 10:04:50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乳品行业的这些企业一批批地没了,又一批批地新建起来,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回忆三十六年的从业经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感慨到, 不能紧跟行业脉搏发展、不能创新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饲养区要转移、产品构要转型。面对乳品市场饱和现状,我国乳企前进的新道路已呈现在眼前。

谈及乳企40年间的变迁,“数量减少,规模增大”是一大特点。2007年,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近1600家,截至目前,规模以上企业不超过650家。由于以前的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装备水平差,所以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自然淘汰了,而保留下来的企业和新企业都在向大规模企业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乳企数量在减少。

从企业单日供应液体奶体量的增长情况看,1978年,北京、上海生产的消毒牛奶(鲜奶、低温奶)分别大约在80吨、130吨左右。到了2016年,以北京三元等几个生产低温奶的企业估算,北京市场每天的液体奶供应达到250吨,上海大约在540吨左右。

2000年后,我国乳制品增长速度放缓,增幅很少超过10%,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状态。面对市场饱和现状,乳企在奶源的发展、基地的分布、产品的结构等方面都应思索如何改变。对此他提出,一是奶区饲养区域向销区转移,二是产品结构转移,即从做奶粉向做液态奶转移。

“过去我们草原乳业都是做奶粉的,现在奶粉做不了了,应该向液态奶转移。城市乳业,因为受到奶源的限制,它的生产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我觉得应该向外缘发展,可以向农区、牧区发展然后把产品运到城市。”宋昆冈这样解释。

对标全球,由于饮食习惯与外国消费者存在差异,我国乳和乳制品的消费量和国际上差距仍然很大,固体乳制品大量依靠进口,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按照国际统计数据,世界人均牛奶消费量超过100公斤,我国只有30公斤左右,只能达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相关,我国乳品在品种方面与国际也有差距。以干酪为例,国外干酪的生产可以达到牛奶使用的40%以上,但中国更习惯喝牛奶,因此生产干酪很少,这就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我们现在的产品结构都是满足老百姓喝奶,在吃的方面比较少,比如干酪,奶油,还有一些作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这部分主要是依靠进口,还有大批奶粉,用于食品加工,奶糖、巧克力、面包、饼干、冷饮,生产婴儿粉用的基粉有些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应该优化我们的产品结构,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一些产品生产。”宋昆冈说。

另外,乳制品的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而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的最主要因素是高昂的原料成本。宋昆冈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我国牛奶价格超过国外至少三分之一,一般牛奶的收购价格在每公斤三块到三块五左右,而国外是两块到两块五左右,差了一块钱,这就拉高了产品的成本。

(原标题:中国乳业改革开放40年:乳企未来的两个转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