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 财经 > 正文

稳定币监管生效在即,香港为市场“降温”?

2025-08-01 13:45:13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随着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日期临近,这场酝酿已久的监管落地正引发全球加密货币领域的密切关注。

与市场此前预期的“开闸放水”不同,香港金融管理局持续释放的“降温”信号,正在重塑稳定币行业的发展逻辑——牌照数量的严格控制,不仅是对风险的警惕,更暗藏着对行业生态的精准规划。

从数十家申请者中精选“个位数”牌照获得者,香港金管局的筛选标准远超简单的资质审核。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风控要求与银行体系看齐,意味着申请人需具备成熟的金融风险管控框架,这对跨界而来的企业构成严峻考验。

像主营体外诊断医疗产品的华检医疗跨界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案例,虽展现了市场对稳定币赛道的热情,却也暴露了部分机构对金融监管严肃性的认知偏差——稳定币绝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需要技术能力、场景落地与风控体系的深度融合。

在这场牌照争夺战中,真正的竞争力往往藏在细节里。那些仅停留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赋能Web3.0”等抽象愿景的申请者,正逐渐被市场淘汰。香港金管局的态度清晰表明:没有具体应用场景的稳定币构想,难以通过监管审查。相比之下,具备真实交易场景、技术储备扎实的机构更具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何渣打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能较早进入沙盒测试名单——它们在合规经验与场景资源上的积累,构成了独特的护城河。

市场对稳定币概念的炒作热潮,正在遭遇监管的“冷处理”。港股市场上部分公司仅凭“申请意向”就推动股价大涨的现象,显然已引起监管层警惕。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的警示直指核心:稳定币业务的盈利周期长、初期投入大,短期内难以为企业贡献实质收益。

这种理性提示,既是对投资者的保护,也是对行业“去泡沫化”的引导。当市场从“概念狂欢”回归“价值本质”,那些真正能在清算托管、链上风控等底层环节创造价值的参与者,才能脱颖而出。

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行业参与模式正在发生微妙转变。香港金管局提出的“合作而非独揽”路径,为不同类型机构提供了清晰指引:有场景但缺技术的企业,不妨与持牌发行方合作;擅长技术却缺场景的机构,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

欧科云链等深耕链上数据服务的企业,正是这一逻辑的践行者。其通过区块链分析工具构建的链上监测体系,既能为稳定币发行方提供交易验证、风险追踪等技术支持,也能协助监管层实现对稳定币流动的全流程监控,这种“技术赋能合规”的模式,或许将成为行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7月底监管指引与发牌制度细则的公布,香港稳定币市场的竞争规则将进一步明确。严控牌照数量并非限制创新,而是通过“高标准准入”培育健康的行业生态。当市场摆脱无序扩张的惯性,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的关键纽带,其在跨境支付、资产数字化等领域的真正价值,才有望逐步释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
{"remain":9,"success":1}http://www.xsgou.com/biz/finances/2025/0801/200402.html